文化中国 >民俗文化

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:百集市井杂记《兰生讲苏州》(3)隋代官道—枫桥路

民俗文化 | 2021-10-12 20:33:21文章来源:爱国网 韩 瑛

口述:沈兰生
整理:孙颢铭 
枫桥路位于苏州城西,东接上塘街上津桥,西至枫桥铁岭关,1989年又将向南连接金门路的原兵营路,也称枫桥路,原为石子路,路旁槐树高大成行,现为柏油路面,全长九里有余。

铁岭关枫桥 沈兰生摄

古时枫桥路属于官道,与当今国道相仿。据史书载:枫桥路始建于隋大业六年(公元610年)冬12月,“赦穿江南运河,自京口至余杭,八百里,广十余丈,使可通龙舟,并置驿草顿”。因开挖古运河的泥土堆筑成枫桥路,从此,阊门通往枫桥镇有水陆两路,这地方枕漕河,俯官道,成为水陆要冲。

水陆交通给枫桥路沿线带来了经济繁荣。盛唐时期,枫桥成了舟船停泊、商贾云集之地,米豆茶叶、山货、丝绸、布匹,从这里运往各地,市场十分繁荣,官府还派员来这里检查,并设有标准粮斗,俗称枫斛。当时有“到枫桥问米价,买米不上当”的说法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枫桥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。

寒山寺外江村桥 沈兰生摄

枫桥路从隋至今,仍道直如矢,水陆并行,是我市现存最直的一条古路,历史上枫桥路沿河一线还发挥了重要的纤道的作用。每年江南的漕运,几百万石的大米,都是纤夫背着纤绳,拉着官船经过枫桥路,运到京城。

李大钊书《枫桥夜泊》沈兰生摄

枫桥路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很深,许多诗人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篇,唐宪宗元和年间,高僧寒山在普明塔院做主持,普明塔院后改名为寒山寺。白居易、刘禹锡等名家都为枫桥、寒山寺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。张继一首《枫桥夜泊》更使枫桥、寒山寺名扬千古。

原枫桥路起端于上津桥,与昔日繁华的上塘街相连,上津桥建于明代,现桥南堍有石亭一座,亭内有石碑一块,上写:故明郝将军卖药处。据史书记载:郝将军名叫郝太级,云南晋宁人。天启年间,奢安之变时,立有战功。国变后,隐于医,卖药于苏州上津桥。他是一位爱国将军,人们虽称他为将军,其实官职不高,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。苏州人因仰慕他的爱国精神、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品质,尊称他为将军,并于1985年建亭立碑于上津桥堍,为枫桥路增添一景。

枫桥夜泊枫桥北街 沈兰生摄

枫桥路为水陆要冲,进可控城,退可迂回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因此枫桥路不同于其他路。由民居、商店、企业构成街景,到目前为止,仍是一面临古运河,一面是青砖灰瓦的兵营,可以说从路头到路尾都连着兵营,最西端的铁岭关的敌楼,就是明代镇守在这里的抗倭名将任环战斗过的军事建筑。任环山西人,英俊勇敢,率领苏州人民用石炮,土火箭打击日本浪人的进犯。

街边旧景 沈兰生摄

现枫桥路南的北兵营,西兵营,原是一片山芋田和荒地,抗日战争初期,1938年,日本想长期霸占中国不走,故在此建造兵营,构筑碉堡、地堡,营房大都为二层楼,朝南有走廊,地层有地板,地板与地面留有通风距离。兵营一般有二个以上大门,且一样大小,可使人员、汽车、大炮进退自如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202师驻防在此。解放后,27军79师经过抗美援朝,从朝鲜回来驻防这里,扩建、改造了一部分营房。69年60军178师接防,炮团驻西兵营,现为南京战区某坦克部队驻防。

枫桥路东西与古运河并行,与枫桥路相通有桥11座,东起上津桥,其次是永津桥,2004年4月路北西园寺建两座石拱桥横跨在古运河上,从枫桥路过桥可直达西园寺,桥名由西园寺主持普仁所书:东面为福德桥,西边为智慧桥,桥身、护栏、望柱均为花岗岩,望柱刻有祥云、石狮子,桥面图案为葵花,四周有蝙蝠。沿路向西有下津桥、来凤桥,过西环高架为江枫桥、江村桥、最后是枫桥。其中诗里枫桥独有名。明天启六年,为反对魏忠贤的苏州五义士之一颜佩韦就住在附近。连接枫桥路支流的桥有三座,均为梁桥,东起桐泾桥,向西为白莲桥、凤凰桥。枫桥路不但有古桥还有古亭,桐泾亭,建于乾隆二年,由吴叔、张有文二位组织兴建,此亭有阁巍然,临运河,跨梁于桐泾河上,出金阊门,西至枫桥,十里之中,此亭为来往路人遮阳避雨提供了一个场所,也有行善者,在此向路人施茶施汤,相传此地原为寿缘庵旧址。

过桐泾亭向西下津桥南有座梁桥名为白莲桥,因旧时这里遍开白莲而得名。据庞林根讲,他小时候,此地原名筷子浜,这条河浜南北走向,北与古运河相通,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,是苏州筷子业的生产贸易之地,不少人家世世代代以制作筷子为业,称做筷户,清末有60多家,民国初年有50多家,抗战时只剩10多家,筷户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,还成立了具有同业公会性质的公所—竹箸公所。建国后,筷户回升到34户。1952年苏州竹筷生产合作社成立,生产圆式和方头式两种,原料来自浙江梅溪竹、孝丰竹和宜兴竹。颜色有白筷、黑筷,有红白喜事时,作为供筷,销往山东,红筷销往青岛、天津一带,作为结婚喜事时用。

枫桥旧景 沈兰生摄

沿枫桥路过来凤桥,穿过西环路向西,路南就是苏州民族造纸工业,也是中国第一家造纸厂,苏州华盛造纸厂所在地,现为寒舍别墅区,苏州华盛造纸厂始建于1919年,当时是填补了国内造纸工业的空白,企业从小到大,解放前每天生产几吨到解放后每天生产36吨,道林纸、新闻纸、黄板纸,特板纸。文革期间,该厂生产的凤凰牌新闻纸,是印刷毛泽东选集的专用纸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,五台锅炉每天耗煤70吨煤,有原料、纸浆、漂白、造纸等车间部门,日常生产有7只蒸球投入运转,上个世纪80年代初,笔者随市经委安全处到厂里检查时,了解到: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,专门投资几百万上碱回收装置。对改善古运河的水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企业于2001年关闭。

枫桥路西端,过铁岭关,上枫桥就到枫桥北街,当地居民称断头路,到此只见三面环水,眼前就是京杭大运河,现改建为江枫洲旅游景点,过去称枫桥北街,住有几十户人家,房子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,2002年12月,笔者有幸在北街拆迁前拍下一张照片,为古老的枫桥路留下一段史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53人点赞
分享到: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将本文章分享到发朋友圈。

百家争鸣换一批

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