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中国 >当代名医

四十九年前的回忆

当代名医 | 2021-03-18 11:29:22文章来源:爱国网 编辑:冯岭

昨天惊闻国医大师李济仁老师长辞于世,万分悲痛难以言表。整天象丢了魂似的,满脑子都是与恩师曾经的过往、曾经的教诲、曾经的音容笑貌,一一浮现在眼前,挥之不去,最终意识到,李济仁老师已是我珍藏在心底里的永远记忆了!

皖南医学院是我的母校,坐落在安徽省芜湖,一个具有“江东名邑”“吴楚名区”之美誉的鱼米之乡。母校在医药学领域有许多著名的大家,中医药领域的尚志君教授与李济仁老师一样著作等身、誉满天下,李老更是家传久远,师承渊源。

在我们上学的年代,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又红又专、中西医并重,即系统的学习西医,又系统的学习中医药学,所以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爬上褚山背诵汤头歌诀。这些都是李济仁、尚志君、李传芳等带教老师教授我们的学习方法。

我们一边接受老师在课堂里中医药学的教学外,同时还带领同学们深入黄山之中,辨认中草药,理论实践相结合地开展教学活动。

那时候的李济仁老师才四十岁出头,正是年富力强的壮年,说话带有浓厚的徽州方言,听久了才慢慢习惯了。

他那满脸慈祥和憨态可掬的笑容,让我一辈子都会记得。我在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临床实习期间,一直跟随李老诊病抄方。老师口述,我写病历,每临脉诊舌诊,老师亲自手把手教我,慢声细语,从不厌倦,直到我完全掌握为止。我在抄方时,老师要求我从右向左、从上往下写药名、标计量,每种药名都必须三个字,当地的计量单位都是一斤十六两,一两十六钱进行计算。这样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好的处方,整齐清晰,十分好看,很有文化艺术之美感,是文字、书法与专业技术完美结合之作,窥一斑而知全貌,足见老师的文化底蕴之深厚。

我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三十年,一直都沒有再回校见恩师,主要是离开家乡多年。但一直以来,受济仁老师的影响,我都十分重视并参与到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中。九十年代初,在中医药、民族医药还没有很大市场的情况下,即积极参与组建我国唯一的三个部委立项的党和国家形象工程——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建设,之后一直都工作在致力于我国中医药、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的进程中,及至2008年前后,张其成教授告诉我李济仁老师参加了首届国医大师评选,从此以后便与老师有了密切联系。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情,一是我和冯军的爱人李桂霞大姐去安徽合肥,时任安徽省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同志专门接待我们,听说我们要去芜湖看望李济仁老师,明方主席专门给李老师打电话,请他接待我们一行四人,并且在家中为桂霞大姐和任小红女士号脉幵方。在与李老师的交流中,他特别告诉我们,王明方书记研究中医药颇有心得,他非常支持我们中医药的发展,是位非常难得的好领导。

第二件事情是在老师八十岁生日之时,我先后在合肥与芜湖参加了由老师主办的新安医学论坛,李老每次见到我都十分高兴,尤其是将我的二部获奖专著送给他,他更是开心。事后听朱长刚教授告诉我,李老多次在他们面前夸奖我,我听到后从心里感受到了师爱同父爱一样,不在人前而在人后的深沉大爱,是我一生一世都要孝仿的。

第三件事情是在我评审正高职称时,我选择了三位正高职称的推荐人,其中一位便是李济仁老师。当我通过张其成教授向李老师转达我的请求时,李老马上就答应了,让我忐忑之心得以放下。因为一直以来都忙于工作,也是不注重职称上的进步,就连我曾经带过的学生都已经是正高职称了,所以我不好意思面对老师,生怕老师的批评。事过境迁,老师对我的教育,对我的帮助,对我的宽容,对我的言传身教,受益终生,也会终生不忘。

还有一件事情,那是八年前,我和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胞妹专门去李老师家中,为了我编写的《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读本》,请老师写寄语,尽管己有行业领导和国医大师及院士数位写了序文和寄语,我还是很看重老师的支持。当我向李老言明来意时,李老师欣然提写寄语。我编写的那本读本至今还沒有出版发行,我会精心撰写我国首部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读本,以告慰九泉之下的老师,对我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知识大众传播的那份深切的博爱之心。

老师临终前我还是有机会见面的,因为商务厅朱丹厅长约定好周日上午召开功能性防疫口罩问世,由我组织主持当日的活动,全国各地的朋友分别到合肥参会,我邀请了朱长刚师弟,他告诉我马上要去芜湖看李老,我才知道李老师生病己久,我还请他转告李老,我们的治癌合剂刚刚得到了国家正式批准文件,我们有神剂解决重大疾病了。可是,真的没有想到李老走的这么快,让我留下了永远也弥补不了的终身遗憾!

昨天与李明教授交流时,他希望我写篇文章。我告诉他,以前写过一篇文章,记述了与李老的二、三事儿,这次只是写了一首诗文作为悼念。经过一夜的思想,也安静了自己悲痛的心情,想着还是要记住那段历史,还是要留下那段师生之情的难忘岁月。

今天一早,为了准确记录近半个世纪前的回忆,我给王新德老同学打电话,我们又一次回忆起近50年前与济仁老师的过往,我反复核实了确切的时间地点与人物,他对于济仁老师的仁心仁德仁术有着更深刻的体会,李老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体验总结成一句至理名言:书读万卷,不如临症多。正如尚志君老师所言:玻璃透明千古不变,解释可以万般不一。醉酒三杯还是醉。也正如朱清时院士所言:中医药学是复杂性科学、综合性科学、系统性科学、前沿性科学,现在认识了的是科学,现在解释不了的认为不科学,将来科学技术发展了还会证明是科学。

当我们在追悼大师伟大之时,我们最好的缅怀就是传承大师的济仁精神,我们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扬光大济仁精神。往事如烟,时光荏苒,以诗作为本文的结尾,也是送给我永远的老师一份心爱的纪念。

深切缅怀李济仁国医大师

悬壶国医定潭村,济世仁术八十春;

莲生祥云驾鹤去,常忆大师新安人。

97人点赞
分享到: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将本文章分享到发朋友圈。

保健养生换一批

没有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