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积极参与全民抗击疫情,增强人民体质,经中国养生学者林耕同意,从今日起,爱国网陆续在《健康频道》“养生保健”栏目独家发布简单易学易记的林耕《经典养生三字经》、《立姿六字诀》、气畅血涌之《卧姿六字诀》等系列讲座,为了自己、为了家人,为了全民抗击疫情,增强人民体质,请一定认真阅读并实际运用,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祖国中医神奇的力量。
林耕(中)出席第一届林耕经典中医古法养生国际论坛
林耕:中国养生学者,林耕经典上医绝技世界大会主席,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秘书长,美国武医研究院名誉顾问,中原智库研究员。历经40年积累、5载耕耘,编著完成“开天辟地”、“正本清源”之语录体、格言式、40万字经典中医养生专著《长寿大道》。并汇经典调气古法、10年亲证,自创数分钟即气通血流之《立姿六字诀》、气畅血涌之《卧姿六字诀》功法各一套,进一步验证、发展和完善了药王孙思邈盛赞、不费分文“疗万病大患”千古经典《六字诀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。 随着每年一届林耕经典上医绝技世界大会的成功举办;随着广大海内外志于中医、富于情怀、乐于传播之仁人志士踊跃加盟林耕经典上医绝技团队;随着林耕志于将现存中医古籍共八千余种、十万余册中全部养生妙语汇集成篇、一劳永逸造福人类的目标渐近;随着世卫组织倡导的“21世纪的医学,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,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。”以及中国政府制定的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加快实施,《六字诀》奇妙之法,必将对人类健康理念产生重大影响!
上医林耕致广大抗疫一线勇士和全体国民的公开信
武汉大疫,染万亡千!
国人失色,惶惶难安!
医护天使,悲壮救险!
民族脊梁,坚如石磐!
院士坦言,没有灵丹!
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!”
“勤求古训”,《六字诀》钻!
“吐故纳新”,万古永传!
记载瘟疫,最早始见于《黄帝四经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黄帝外经》、《周礼》等。其发病急剧,症情险恶,传染性强。吴又可《温疫论》说:“邪从口鼻而入”,“不论强弱,正气稍衰者,触之即病。” “缓者朝发夕死,急者顷刻而亡。”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病气转相染易,乃至灭门,延及外人。”
疫从何来?“【天】气行非时”、正气不固、卫生脏乱、意识不足。如何防治?“博采众方”、扶正祛邪、内外兼治、就地隔离。同时空气清新,防寒保暖,畅通气血,减少劳思,等等。
何为正气?正气就是真气、元气、精气、神气、营气、卫气、火气、热气、暖气、阳气、升气、动气、生气等益于流通之气。气畅则安,气滞则病。欲固正气,要法有四:
一、徒手疗法:
1.烫毛巾7~8条,折两折,拧干水分,先点敷胸部【防止烫伤】,稍凉后敷住,待温热取下时,将两手搓热,快速摩胸至发热【防止着凉】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2.烫毛巾7~8条,折两折,拧干水分,先点敷后腰及肾腧,稍凉后敷住,待温热取下时,将两掌搓热,快速摩腰、肾腧至发热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a.“肺肾子母也,气无时不通。”~《黄帝外经》
b.“补肺者必须润肾。”~《黄帝外经》
3.两腿夹两手,将两手搓烫,快速摩胸部周边,以热透表里为度。
a.“身不抚摩,则气不通畅。”~《太上老君日用经》
4.两掌互拍两肘内侧各36次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a.“肺心有邪,其气流于两肘。”~《黄帝内经》
5.老夫与老妻,互为保健医。
6.晚间热水泡脚后,按摩脚部和涌泉穴。
a.“涌泉二穴,精气所生之地,寝时宜擦千遍。”~清 尤乘《寿世青编》
b.“扬州有侍
其太保,官居烟瘴地十余年。比归,面色红润,无一点瘴气,只是用摩脚心法耳。”~明 王如锡《东坡养生集》
二、自然疗法:
1.保证充足睡眠。
a.睡个好觉,胜吃补药。
b.躺卧一刻钟,浑身都轻松。
c.“睡能还精,睡能养气。”~清 李渔《笠翁文集》
2.注意个人卫生。
a.忌冷水洗手,十指连心,损心气。
b.少沐浴,损正气,多浴则“体虽泽而内自损。”。
3.寡言、莫言。
a.言则气耗。
4.注意保暖。
a.寒气即邪气。
b.外出戴帽、口罩、围巾、厚袜。
c.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”~《黄帝内经》
d.热敷、干熨。
没有热宝,可用热矿泉水瓶等替代。
5.多静少动,闭目养神。
6.呼吸和缓,气不可促。
7.保持室内通风。
a.24小时开窗或一两个小时换气一次,晚间开厨房窗为宜。
8.“冬三月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~《素问》
9.禁房事,气大虚。
10.上下楼走楼梯,莫乘电梯。打开楼道间所有窗户,保证24小时通风顺畅。
11.冬日午阳,暖彻骨髓,大补阳气。午时前后,背南窗立卧皆可,晒至微微汗止。亦可在户外无人处散步,莫至疲。归家即小卧,气定则起。
a.“土乃生气也。”~《黄帝外经》
12.离开人群密集场所后,第一时间择和风处,闭口,快速鼻吸鼻呼,同时两手手指用力外弹助势,排除体内邪气。归家后,第一时间反复清洗面、颈项、手等裸露部位。
三、食疗法:
1.保证热白开水足量摄入。
a.提升阳气,立竿见影。
2.滚粥三碗,遍身皆暖。
a.粘米粥保温效果更好,尤为适宜。
3.润肺食物如梨、白萝卜、冬瓜、百合、银耳等。
4.生姜拌蜜,咳嗽可医。
a.“治嗽多用生姜,以其辛散故也。”~元 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
5.食热食,禁寒食。忌油腻、腌渍、腐乳类等闭气食物,多食芽菜等新鲜生发食物。
6.是药三分毒,过饱九分毒。a.饱则气闭。
7.饮适量白酒或红酒。
a.“酒能壮气。”~元 李鹏飞《三元参赞延寿书》
b.酒为百药之长。
c.“酒,杀百邪,去恶气,通血脉。”
~元 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
四、重中之重、“吐故纳新”《六字诀》法:
关于“吐故纳新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至少有四处提及:
1.“人欲实肺者,要在息气也。”~《素问》
语译:若要使肺气充盈,最重要的是呼浊吸清,坚持每日呼吸吐纳。
2.“上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。”~《素问》
解析:“变气”法有二,外变与内变。外变可通过按摩、按揉、温敷、刮痧、拍敲、导引等等诸多方法来活跃气血。内变则只有通过“吐故纳新”《六字诀》来畅通脏腑乃至全身之气血。
3.“上古有真人者,提掣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……故能寿弊天地,无有终时。”~《素问》
4.随变而调气,故曰上工。”~《灵枢》
语译: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调其气机,能这样治疗的,就是高明的医生。
治病原理:
1.人之生,
惟一呼一吸间。呼为泻,吸为补。呼浊吸清,方能久生。
2.“其法以'呼'字而自泻脏腑【全身】之毒气,以'吸'字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。“~宋 邹朴庵《太上玉轴六字气诀》
3.“疫气热中藏杀。”~《黄帝外经》
4.“肺坚则不病咳上气。”~《灵枢》
5.“肺之有疾,当用呬。呬者,肺之气也,……能抽肺之疾。”~唐 胡愔《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》。
具体方法:
1.“肺有病,用大呬三十遍,细呬三十遍。去肺家劳热上气、咳嗽。~”唐 胡愔《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》
2.两拳敲打胸部18次,同时发“嘶”的气音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3.屈两臂击打两肋上下前后36次,同时发“嘶”的气音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4.伸展双臂扩胸抻肺36次,同时发“嘶”的气音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5.上下踮脚震肺36次,同时发“嘶”的气音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6.立姿,两拳轮番击打后背18次,同时发“嘶”的气音。一日多遍,以个人的耐受力为前提。
相关疗效:
1.行气,或可以治百病,或可以驱瘟疫。~东晋 葛洪《抱朴子》
2.“善摄养者,须知调气方【《六字诀》】焉。调气方疗万病大患,百日生须眉,自余者不足言也。”~唐 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3.“但积累百余日,功用不可量。比之服药,其效百倍。”~苏东坡 沈括《苏沈良方》
4.“当日小验,旬日大验,年后万病不生。”~宋 邹朴庵《太上玉轴六字气诀》
5.“凡病,皆由血气壅滞,不得宣通。“~唐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6.大疫面前,当仁不让。客观地说,汇养生经典之精华、经10年亲证而自创的《林耕经典五分钟气血养生歌诀》、《林耕经典养生三字经》、《林耕经典一日养生集要36法》,尤其《林耕六字诀》,兼以手法,进一步验证、发展和完善了药王孙思邈盛赞、不费分文“疗万病大患”千古经典《六字诀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。短短几分钟,内外气血皆畅通,这都是很好的防治万病的妙法。凡一线医护人员,皆可免费传授。
本次疫情自开始至今,先后有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数十人因公殉职,其中多为心梗或脑出血症状。针对心梗或一切心病患者,在心脏不适、严重不适时,快速鼻吸口呼,大声做《六字诀》中的“呵”30次,马上就会减轻症状,甚至消除。其病理是,身体的任何疾病都是源于气血瘀阻。心脏的气血瘀阻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古老神奇的呼浊吸清法治愈,更不用搭支架。在头痛、偏头痛剧烈时,用热物敷患处、十指梳头【神仙洗头法】、尤其“吐故纳新”《六字诀》,等等,都可以快速降低头部血压,转危为安,这都是活人无数的经典妙法。
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冬日严寒,每个人在出门前,或吸极呼尽发《六字诀》“呵【心】”、“嘶【肺】”的气音多次,或深呼吸憋气多次,或饮热水一杯、热粥一碗,使得阳气大增、遍身皆暖。不能空腹外出,内外皆寒则易病。抗疫一线,凶险之地。医护人员尤其要充分休息、充足睡眠,在上班前做热身活动,使正气充盈、气畅血涌,这是进入工作区的必要前提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为一线医护人员配备按摩师、按摩椅等设备。这是畅通气血、恢复体力代价最小,且行之有效、立竿见影的好方法。将大大增强医护人员的免疫力,降低感染率,提高工作效率。
大疫缘于寒。春暖花开日,疫情解除时。曙光,就在眼前!
林 耕
2020.2.15日于大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