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国文化 >爱国之窗

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:百集市井杂记《兰生讲苏州》(18)几经沧桑话古墙

爱国之窗 | 2022-02-22 20:18:09文章来源:原创:口述 沈兰生 整理:韩瑛

口述:沈兰生 
整理:孙颢铭

人道苏州天堂美,美在园林,美在小巷。由民居构成的姑苏小巷,雅致清幽,似一个个凝固的音符在演绎着苏州千年的沧桑,是吴地文化的载体。它重复体现了吴地文化的精神,而作为民居的构成要件—墙体,是我国古建中的一朵奇疤。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


园林漏砖花墙一幅 沈兰生摄

笔者曾留心苏州民居的墙,从取材、砌法到造型功用都不相同。现叙述如下:

漏砖墙

在苏州不少园林和古民居中都能见到,始于宋代,到明清日臻完善,民间俗称花墙头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《园治》一书中称它为“漏明墙”。这种墙在园林中多用作分隔墙,深宅大院都用作外围墙。只是在砌法、高度上略有不同。用在分隔墙上这种形似花窗的造型离地一米高就开始砌,尺寸一般在80×80呈方形或80×60呈长方形,四周边框一般用水磨砖,框内选用板瓦、筒瓦或条砖、木条、竹条、铁条做成各种花样。千姿百态的框景,如狮子林中有琴、棋、书、画四幅框景;留园、沧浪亭有铜钱、梅花、荷花、鱼鳞等框景。说类似于花窗,但实质是固定的花墙。在深宅大院的漏墙框景离地较高,一般高度在4米以上。从而达到避外隐内的效果。砌漏墙头的技术一般是师傅言传身教,或借助简单的示意图,创作了不少佳作。但随着年代的变迁,失传、毁损的也不少。

漏砖墙的功能很多,有通风采光的作用,还有装饰作用,在阳光下框景投影,虚实两景,月光下花影移墙,产生奇特的扑朔迷离的变幻效果,无愧为古建中的瑰宝。

土坯墙

用铁锨在地里挖长30公分,宽30公分的湿黄粘土坯,一块一块垒成墙,这种墙多见于苏州沿太湖地区的吴县、吴江等。这种由湿土坯垒成的墙,由土坯粘连成一体,约半月后,土坯中水分蒸发,墙体也就牢固了,而后上面用毛竹做梁架,上面盖稻草。这种墙取材容易,造价很低,但功用并不差。它的特点是不透风,冬暖夏凉,外观色调上与周围土地、环境十分协调得体。这种房子千百年来解决了吴地老百姓的居住问题。笔者儿时曾在吴江苑坪村住过此房,至今难以忘怀。


黄泥土胚墙旧照 沈兰生摄

砖石墙

苏州地处太湖之滨,雨水较多,水网纵横,河街相邻,土地潮湿,为防止雨水对墙体的侵蚀,所以有了砖石墙,这在苏州大街小巷到处可见,如桃花坞内廖家巷,唐伯虎住过的准提庵;南宋文天祥故居文山寺;阊门外的山塘街;明代筑有玉涵堂等,均为此种墙体。砖石墙在砌法上取长80公分,宽20公分的花岗岩条石,采用一顶一的砌法,从地面砌到80公分高度,均属护围外墙,尔后上面再砌砖头。这种下面用条石,上面用砖头砌成的砖石墙,坚固稳重,既可以防雨水潮气对墙体的侵蚀,又能有效防盗贼掘壁洞。起安全防护作用,而且与临街巷的花岗岩石板路和谐统一。


铁铃关砖石城墙 沈兰生摄

垒石墙

苏州城西南多山,有灵岩山、天平山、邓尉山、花山、天池山、穹隆山、上方山等。有山就有石头,当地的人素有靠山吃山的说法。于是在造房选材上,就地取材,用山上的花岗岩垒成石头墙,这种石墙一般厚30公分,-分隔墙 20公分。石头呈不规则形状,大小不等。 


泥石墙 沈兰生摄

墙基石块较大,有70-80公分不等,而墙身的石块只有30-40公分左右。下面大石块,上面小石块,既有利于垒砌,又符合力学上上轻下重更加稳固的原理。一块块乱石,到了匠人的手里,垒成一面面图案,呈虎皮状,或呈冰纹状,石质石色似浑然一体,此种石屋多见于半山腰和山下,垒石墙一般不粉刷,岩石自然的颜色与山体色彩相互映衬,煞是好看。

砖坛墙

此墙目前很少能看见,苏州的山塘街内就有少量的砖坛墙,此墙始建于唐代,明清盛行,用砖与坛合砌而成,多为民宅的院墙,高度都在6-7米,当砖墙砌到5米以上,用一只只高60公分,直径35公分的陶质空坛子并排竖砌在砖墙上,共两层,砌到6米以上时,再砌砖墙收口。这种墙上轻下重很稳固,其特点是节约用砖,空坛有很好的隔音效果,十分的经济实惠。这种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,别有风格


酒坛墙旧照 沈兰生摄

粉墙

粉墙,是苏州民居的特点,不论平房、楼房、大院围墙,粉墙的比例约有95%以上。解放前一般用黑色、青灰,建国后多为白色。青灰色是用生石灰化成石灰浆,加入稻草灰,纸筋搅匀,涂到砖墙上,等干后,再刷上加入稻草灰的水,干后就呈青灰色,白墙就简单了,不需要稻草灰。这类色彩与屋上的瓦为同一色调,使整个房屋显得稳重而不张扬。


粉墙花窗与修竹组合墙 沈兰生摄

磨砖墙

苏州历来是开放的城市,有众多的官宦府邸,或深宅大院,或各地在苏的商业会馆,在建筑风格上,为了体现主人的身份与地位,门墙都用水磨砖砌成,水磨砖是十分精细平滑的,产自苏州北郊陆墓御窑,这种砖断之无孔,敲之有声,用黄粘土烧成,再用水磨细磨平,用这种砖砌成的门墙、影壁、照壁,气派恢弘,如上塘街的潮州会馆、山塘街李鸿章祠堂、山东会馆、狮子林、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等,有的大户人家,为了防火,也用水磨砖装饰,水磨砖外形各异,有方形、长方形,条砖形,砌法上又有平砌和尖角砌,所谓尖角砌,即用30×30公分的方形砖,将砖竖砌,尖角朝下,砌成后远看是几何形的蜂窝状,非常好看美观。


陕西会馆旧址 沈兰生摄

漫步姑苏园林,走在小街小巷,一面面造型各异的古墙在向我们诉说着苏州两千多年的历史,这些古墙,有幸在经历风雨之后,尚能保存下来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


民国风情砖墙 沈兰生摄

 

479人点赞
分享到: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将本文章分享到发朋友圈。

激励永远换一批

如果战争再次爆发,这支驻守平型关的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