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国教育 >爱国故事

大力山上“拔穷根”

爱国故事 | 2020-12-31 23:53:44文章来源:爱国网

2018年9月,我作为重庆市第九批党外代表人士在九龙坡区挂职锻炼刚结束,恰逢组织上抽调一批干部下村扶贫,于是主动请缨参战,组织上很快批准了我的申请,安排我到垫江县五洞镇卧龙村任扶贫驻村工作队副队长。

走基层转作风

卧龙村地处大力山,是垫江有名的“穷山村”。

全村1055户3620人口中,有300多户村民居住在大梨山上。山里村民吃水困难,道路不畅,信息闭塞,农产品滞销,村集体经济为零,有169户村民居住在危房里。2014年,卧龙村被列为重庆市市级贫困村。截止2018年10月,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96人中,还有15户21人未脱贫。

当我来到这里时,憨厚的村民们有的以期待的目光迎接我的到来,而一些村民却当场泼来冷水:“啥子扶贫工作队哟,都是搞形式,不是真心实意来帮助我们?”

面对村民的质疑,看着村民期待的目光,我没有退缩,深感重任在肩。“扶持谁”、“怎么扶”,我陷入了沉思…

隆冬时节,第一书记突发疾病倒下,离开了扶贫岗位。我临危受命挑下重担,“5+2、白+黑”模式成为扶贫工作的常态。 

为了赢得百姓信赖,我穿上农衣、换上筒靴、撸起袖子去帮助缺劳贫困户做卫生、栽树子、卖果子,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,实现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扶贫队员的角色转换。

用真心动真情

心系群众鱼得水,背离群众树断根。

参与脱贫攻坚战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,尽管妻子患有忧郁症,但我仍然选择扎根基层,把贫困户的担子,扛到自己的肩上。

在进行入户走访时,一位30多岁面无表情的贫困户,不要帮扶只要钱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

我了解得知,他叫刘庆,这些年,他的母亲、二姐、哥哥和小儿子4个至亲先后患病离世,同时还欠下大笔外债,妻子不甘心清贫离家出走。刘庆和父亲等人相依为命,到山下低洼地流转了10多亩土地发展种养殖业。不料,2017年9月的一个晚上,一场洪水将他的临时工棚、一万多斤稻谷和养殖的鸭子、青蛙全部卷走。他70多岁的父亲不久后又突发脑溢血,瘫痪在床。不愿再过清苦日子的妻子,也丢下他和10岁的儿子离家出走,从此杳无音信。连续的打击让刘庆心生绝望,拒绝接受帮扶。

 “一定要帮这个年轻人重新站起来!”我在心理暗自较劲。我决定和刘庆结成“兄弟”,用真心真情去感化他。我动员家人和亲朋好友给刘庆捐资8000多元,帮助解决孩子上学和父亲治病的困难。同时利用自己是无党派人士、县政协委员的人脉资源,邀约了爱心企业和20多个爱心人士一起参与扶贫,帮助刘庆改厨改厕、硬化地坝、捐赠生活用品。一系列的扶贫善举,终于让他重新燃起了新希望。

在卧龙村,和刘庆一样不要帮扶要现钱的贫困户还不少,有长期靠吃低保过日子的“醉汉”,有向帮扶人索要现金的,还有一年不洗澡,长期不讲卫生的……

如何改变这一局面? 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村民加强“扶贫+扶志+扶智”教育,宣传本村脱贫光荣典型户,讲身边脱贫故事,给村民播放感人励志专题片,给贫困儿童送课外书籍,开展“五好家庭”、“脱贫光荣户”、“美丽院落”评选等活动,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。

一次次的宣传教育,终于打开了他们的心扉,慢慢升腾起了希望。刘庆开发了25亩荒坡种植了李子苗,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他在自家小院升起了崭新的五星红旗,还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如今,全村40户贫困户都全部脱贫,以前“争当贫困户”现象变成了“争当脱贫户,大家用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美好生活。

下真功扶真贫

卧龙村山峦起伏,道路崎岖,严重影响当地村民出行,也制约了产业发展。在垫江县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,两年来,争取各种资金400多万元,硬化道路3.3公里,修建“四好农村路”、生产便道、人行便道15公里,新建蓄水池5口,安装管道2900米,新建移动基站1座,安装路灯198盏,实施D类危房改造26户,解决了村民“出行难”、“饮水难”等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。

同时,把上级支持的100多万元扶贫经费用于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提升、柑橘品种改良和发展李子产业。全村的李子种植面积从不足100亩发展到800多亩,柑橘从500多亩发展到1000亩。

截止2019年12月,全村15户未脱贫户全部脱贫,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5.1万元,贫困户首次分红15000元。昔日“争当贫困户”现象变成了“争当脱贫户”。

如今的卧龙村,道路好了,路灯亮了,信号通了,水不缺了,村庄美了,脱贫致富的人更多了。

作为无党派人士、县政协委员,我不断总结驻村扶贫经验,撰写了《打好脱贫攻坚战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》、《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》等社情民意和政协提案,分别被市、县政协高度重视并采用。

在扶贫一线,我坚持撰写扶贫日记,采写真实、鲜活、有温度的扶贫感人故事,分别在中国社会扶贫网、重庆日报、华龙网、重庆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刊播近100次,其中市级主流媒体刊播20余次。

“摘掉穷帽子,干出好日子,虽有艰辛、虽有困难,但我无怨无悔。”只要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,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!  

本文作者:邓晓明

34人点赞
分享到: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将本文章分享到发朋友圈。

校园风光换一批

没有内容